当前位置:工作室 > 关于华璂

    2008年国庆,上海交通大学的张华老师找梁雪芳,希望梁雪芳能帮她整理一下关于其曾祖母华璂的一些资料,并仿制华璂的一些代表作品。以前梁雪芳对华璂也略有耳闻,但知之不详,后来通过张华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多方搜寻,逐渐增加了对她的了解,并感觉到正在挖掘的真乃刺绣界之奇才。
华璂,1870年出生于无锡荡口(今鹅湖镇),近代数学家华蘅芳之女,安徽金石家张尉(字守彝)之妻。1906年,在鹅湖女子学校担任刺绣教师;1910年,与华玙合作的《山水绣件》在南洋劝业会上获金牌奖;1912年,随夫到上海开办刺绣传习所,历时十年;1915年,作品《卧在稻草上的雄鸡》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获金牌奖;1938年,与许频韵合著之《刺绣术》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社,十年内再版三次;1941年,卒于无锡荡口。
    了了几语便可概括一个人的一生,但其中包含的不凡之处恐怕只有个中人才能体会到。华璂生活的时代,正值清朝和民国交汇时期,当时虽有各种新思想不断兴起,所以在1906年,率先走出家门,在刚开办的女校担任刺绣教师。之后又于1912年,和丈夫一起前往上海,独自创办了刺绣传习所,自己自立,又教他人以刺绣自立。鹅湖是一个开风气之先的地方,当时涌现出了不少有开明思想的人,其他地方也有一些绣女出来开办传习所,比如同在无锡的李佩黻、在苏州的丁渭奇和沈寿,但无可否认的是,封建思想在人们的观念中仍根深蒂固,她一个女子,不在家相夫教子,却抛头露面出来做事,仍然是需要很大勇气的。
    在对刺绣的理解上,华璂也有自己独到的看法。 在造稿方面,她认为绣者能自己创作绣稿为佳,这样才能不仰人鼻息,才能比较随意地表现自己想表现的。她的这一意识很前卫,就算是现在,大部分绣者也还没达到能自己造稿的水平,所以至今对人们都有启迪意义。
    在刺绣的表现形式上,华璂也更倾向于接受舶来的西画风格,要求所绣事物“必求象真”,并对传统画法中的不象真之处多有指责。比如针对绘画中的透视问题,她在与许频韵合著的《刺绣术》中曾说道:“吾国画家,每于山顶之亭台等,完全画出其顶,几与平视界无丝毫之异,此一大谬也”,又说:“凡一幅之中,天为一半部分,地为一半部分,其最远之极光线(或谓之天中线,即平视目力尽处),至高不能过三分之二,至低不能过三分之一,此亦一定律。而吾国画家往往不明部分,而令远山入云界,风帆入霄汉,此又一大谬也”。由于受西画的影响,她还十分致力于对色彩的表现,尤其注意阳光对事物原有之色的改变,比如在其《风景》(苏州刺绣研究所藏)中,仅绣树叶就用了绿、红、蓝、黑等十余种色彩、数十个色级的色线,以表现在阳光照射下事物不同面的不同色彩。但传统针法对于如此丰富的色彩表达就显得有点无能为力了,所以她探索着来改变线条的组织结构,“设线之纵横斜直,方向互异,而自一处视之,其丝光与天光相接,有若迎者其色明,有若距者其色暗,遂因明暗而异其深浅。又试以同色同级之线,互易其方向,各分界限,而攒绣一远山,自远望之”,就“能分出明暗数种”,达到“隐隐作峰峦之势”的效果了。
    她将这种新的针法命名为“列针”,我们可以看到,这比传统的“密接其针、排比其线”的针法已有了很大突破,解决了当时刺绣的色彩表达困境。而任何一点突破都不会是轻易取得的,它背后必然包含着一个颗不安于现状的灵魂,以及这个灵魂为寻求突破而坚持不懈的努力。作为继承他们成果的后人,我们应对之常怀敬畏和感恩。



向上滚动

向下滚动
友情链接: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中国纤维艺术网艺博网苏州工艺美术梁雪芳刺绣艺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梁雪芳刺绣工作室 地址:苏州市镇湖绣品街317号 电话:400-960-6691 0512-66911188 E-mail:liangxuefang@vip.163.com 苏ICP备19054494号-1